重磅!松江多位艺术家入选央视大型栏目!邀您3月免费来观展~
当艺术遇见乡野,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2023年春节档,央视连续播出的九集大型人文纪录节目《当艺术遇见乡野》为我们揭秘了!该栏目一经播出引起高度关注和广泛喜爱,栏目组从全国遴选出9位艺术家合作拍摄,《当艺术遇见乡野》栏目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讲述了九位艺术家分别走进贵州从江、河南兰考、江西寻乌等地九个县域乡村,用“艺术+农产品”的多维度创意形式助力当地乡村发展的故事。而这九位艺术家中,共有三位来自松江清控人居美术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纤维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纤维艺术项目主持人
林乐成教授带领团队走进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在这里完成了一次特殊的艺术创作。在与村民们交流的过程中,林教授了解到,当地村民很羡慕对面的寨子,晚上总是能亮起路灯,而自己的寨子里没有灯,只有一片寂静。经过一番思考与设计,林教授*终选择带领村民,以田间地头闲置的稻草秸秆为材料,编织成29条稻花鱼、5条流线朵流线型云朵,并将LED彩色灯带嵌入其中。
林乐成教授正在用稻草秸秆制作“稻花鱼”
经过林乐成教授和村民的一阵繁忙,这盏特殊的灯终于制作完成,高挂在村民们用树枝制作的横梁上。入夜,鱼灯亮起光芒,村民在灯下吹起竹笙跳起舞,灯光照亮了加榜乡的百亩梯田,也照亮了村民们的心。
“艺术应该回到源流。我们要让纤维艺术不仅成为少数人的定制,更要走进千家万户,让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因纤维艺术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清控人居美术馆林乐成馆长在第九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所说的话,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七年有余,林教授一直都在身体力行,践行着这个理念——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这并不是林教授*一次尝试数字艺术灯光的创作,在“2020中美纤维艺术与科技创新交流展线上展”中,林教授便展出了《光之亭》作品,该作品是在疫情刚爆发的那年,浙江龙游小乡村的一次性筷子产业受到冲击,林乐成教授义务带领村民,用加工一次性筷子的毛料竹竿,配合数字灯光技术,制作了《光之亭》这一地标性建筑,以及一些灯具,带动了当地旅游及特产销售。
郑晓辉老师跟随节目组来到黄河的*后一道弯——兰考县,在这里,郑老师听当地居民们述说泡桐树与兰考的渊源,泡桐树防风固沙,守护了兰考一方水土的安全,同时这也是古筝的音板原材料,孕育着音乐艺术。郑老师积极地融入当地生活,感受风土人情,真正地感悟到了黄河的壮阔与人的渺小,却也感受到了黄河边的人们是如此的鲜活与恣肆,他们敬畏自然,感知自身的渺小,却也努力生长,人们在黄河边自由又鲜活地生活、劳作、丰收。
郑晓辉老师来到黄河*后一道弯——兰考县
天地壮阔与生生不息的传承触发了郑老师的灵感,他以世代守护兰考人民的泡桐树为原材料,创作了装置艺术作品《生生》,七棵泡桐树分别代表着阴阳(和谐)、金木水火土(万物),寄托了万物和谐的追求与憧憬。
树上各式各样的镜子是“树叶”的象征,当劳作的村民经过时,能够在镜子里能看到天与黄河、河滩与大地、也能看到农作物和自己,每一片 “树叶”都在天地的宏大命题中聚焦个体的生活,当村民们见天见地见众生见自己时候,这个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地完成了。
《生生》立在了奔流不息的黄河边上
清控人居美术馆策展艺术家、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数字考古与世界遗产实验室负责人
任伟老师并不是普罗大众所认识的常规意义上的艺术家,常规的艺术家们更多地靠自身的感受激发创作灵感,用双手制作作品。而任伟老师除了拥有这些艺术家的基础技能外,他还拥有一个能够帮助他感受自身无法感受、探索自身难以探索新事物的得力助手助手“城城”。
“城城”是一段人工智能程序,生长在虚拟世界中,在一行行代码的敲击声中诞生。“城城”与任伟老师一同修复了许多以往人们认为无法修复的艺术文物。除此之外,“城城”还有一项十分厉害的特长——画画。从“巴洛克风格”到“岭南画派”,都不在话下。
而此次行程,任伟老师带着“城城”去到了赣南脐橙的家乡——江西赣州寻乌县。在寻乌县寻找脐橙家园的路上,任伟老师遇到了许多人,也欣赏了许多风景,同时也询问这些人们心中的家乡是什么样子,对于家乡未来的展望。这些印象与愿望也都被“城城”所记录下来。
通过几天任伟老师与“城城”的踏寻走访,“城城”满载的数据库使他们灵感爆棚,“城城”通过抓取每个人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进行多种重合交融,*终形成一幅幅小画作。再经过一系列的融合排列,在虚拟中绘出了一幅由2064张小图所拼成的一幅“脐橙丰收”图。之后任伟老师再将这些再进行打印,一幅幅地拼接组成,*后一整幅“脐橙丰收图”出现在了村民活动广场旁的墙上。大家既可以欣赏共同创造出来的大图,亦可以寻找独属于自己的艺术小图。
当艺术回归乡村,会诞生出2064张小图拼合而成的人工智能画作。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相连。
任伟老师利用自身在数字艺术创作、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与清控人居美术馆合作探索艺术创新形式,以及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的更多应用。在清控人居美术馆即将开幕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上海特展》中,将会蕴藏任伟老师所设置的数字艺术小彩蛋,2D的作品立于3D变为可能,沉浸观展的设置能让您在美术馆内待上一整天!
“ 从洛桑到北京 ” 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海特展
您是否已经对以上三位老师产生浓厚兴趣,希望现场看到他们的作品呢?
在清控人居美术馆三月即将开展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海特展》中,可以看到清控人居美术馆馆长林乐成、艺术家郑晓辉、任伟的更多精彩作品,欢迎大家前来观展。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清控人居美术馆林乐成一向都十分赞成科学与艺术的合作与交流,并且自身也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作为清控人居美术馆馆长,清控人居美术馆自然也成为了他数字艺术探索的基地。2021年,林乐成教授在清控人居美术馆主持举办由14个国家参展的“老林和他的朋友们作品展”,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和广泛关注。
近期,林教授正在积极筹备《“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该展会预计3月开展,林教授积极邀请、促进科技领域翘楚和艺术家共同合作,开启更多有意思的创作。
该展览将呈现来自60多个国家的艺术作品,规模和等级在国内罕见,必将成为松江之*。
据悉,《“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作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项重大展览赛事,它传承于著名的“瑞士洛桑国际壁毯艺术双年展”,于2000年落户于中国北京,并以双年展的形式每两年在国内不同城市举办,截止2023年共举办十二届。
这个巨大平台将世界各国以纤维材料作为创作媒材的艺术家们联系起来,吸引了来自壁画、雕塑、综合材料、服装设计、染织艺术、环境艺术等诸多画种和专业的美术家、设计师,他们共同携手,形成以平面、立体、装置等不同形式展示的纤维艺术作品,为观众奉献了视觉与精神的艺术盛宴。
在云南省博物馆刚刚举办的《 “从洛桑到北京”第十二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共吸引了6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前来参展。
清控人居美术馆作为《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大本营,担负起对《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作品的存储、展示、商务职责。美术馆特邀来自60多个国家的历届展览精品二百余件,举办《“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海特展》,该展会预计于2023年3月开幕,届时可通过“清控人居产业园”公众号,免费预约参观。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新腾路9号清控人居产业园内,展陈面积达4500平米,包含国际标准美术馆展厅、7处独立个人展厅、艺术咖啡吧、艺术讲堂等设施。依托清华美院资源,汇聚全球知名艺术原创,曾举办多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展。
清控人居T-ARTS艺术产业化平台
清控人居T-ARTS艺术产业化平台是由清华控股人居集团投资、清宁创孵负责管理运营的一个艺术产业化平台,提供实体展示空间、以及媒体宣传、资源对接、投融资对接、政策、法律、工商等相关艺术产业化服务,旨在聚集长三角优秀艺术产业化领域人才,促进艺术与产品及品牌的融合。是面向艺术家、生产企业、销售渠道、品牌方的一个集艺术原创、交流体验、展示销售、产品化及产业化服务对接为一体的产业服务平台。
清控人居产业园紧邻G60科创云廊,依托清华大学资源,搭建创新产业孵化服务平台,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以艺术为引领、以科技为引擎、通过“科创+文创”的创新产业孵化模式,用科技与艺术为产业赋能,打造G60科创走廊创新、创意策源地,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G60科创走廊上璀璨光带上的一颗靓丽明珠。
目前一期项目已完成对北地块内旧厂房改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国内著名建筑装饰设计上市公司中装集团、国际*级纤维艺术大师林乐成工作室、创新型电子产业科技公司启想智造等相继入驻园区。
二期在建,预计23年底交付使用,包含大平层及独栋式产业物业,可租可售。
请大家注意个人防护,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